送走徐达后,老爷子揉了揉额头,没多一会儿就变得酒意全无,眼神清明了起来。
冲着朴国忠道:“去把宋讷给咱叫来。”
“皇爷您看现在是不是太晚了,要不明天……。”
眼看天色已经完全黑了,担心会影响老爷子休息,朴国忠小声劝道。
“嗯?”
见朴国忠没有照办,朱元璋直接虎目一瞪,后者被吓得一哆嗦,急忙跪在地上不敢多言。
“奴才这就去办。”
同时心中暗想:“皇爷召见宋讷,应该是为了今年的科举一事吧。”
从隋朝起科举考试一直都是朝廷选才的重要手段,明朝也不例外。
大明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场: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
按照惯例是四年一届,但洪武朝却不是如此。
主要还是因为老爷子杀贪官杀的太狠了,搞得明朝的官员压根不够用,一些偏远的县甚至连个县令都没有,由胥吏主事。
所以,现在的大明急需官员来治理地方,那科举自然就不能按照惯例四年一届了。
有时三年,有时两年就会举办一次。
在洪武朝做官是危险最大的,动不动就有杀头的风险。
但风险和机遇向来并存,历史上官员升迁速度最快的朝代,也是在洪武朝。
老爷子要见的宋讷是现任的内阁大学士,也是这一任科举的主考官。
洪武朝的内阁大学士权力可没后世那么大,品级也仅为正三品,主要的职责也就是给皇上在处理政务上提供一些辅助的作用而已。
和后期明朝内阁大学士参与机要,掌握实权的情况,有很大的不同。
宋讷这人,虽然官阶不高,但学问很好,在天下士子间的名声也大,要不然凭他区区三品官,可不够格做这任科举的主考。
皇上召见,做臣子的不管多晚,都不敢怠慢。
没多一会,宋讷就急匆匆的来到了坤宁宫。
一见面就立即行礼:“臣,宋讷参见皇上。”
“哦,宋讷你来了啊,吃过晚饭了没?”
老爷子抬头瞥了他一眼。
“回皇上话,臣来的时候已经用过膳了。”
听他这么说,老爷子也放下手中的筷子,自然的道:“那就好,今个咱也没准备你的饭。”
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都没有。
宋讷:“……”
“这么晚咱叫你来,也没别的,就是想问问你今年科举的事安排的怎么样了。”
吃饱喝足后,老爷子端起茶杯走到椅子前坐了下来。
听到皇上问自己正事,宋讷整理了一下衣冠,正色道:“皇上放心,臣都已安排妥当,今年监考的考官都是臣精挑细选出来的,个个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。”
老爷子一向对读书人没什么好脸色,是不是大儒他也不关心,只要不出岔子就行。
心里是这么想的,嘴上可不能这么说。
老爷子差人给宋讷拿了把椅子,示意他坐下
然后道:“那就好,科举选材这事事关国体,马虎不得。”
“臣明白。”
“还有一事你要注意些,今年可以适当的多选取一些北方的学子,咱看了一下记录,往年北方学子,上榜的十不存一,这也太少了。”
老爷子有些忧虑的说道。
他的顾虑不是不无道理,现在的朝廷重臣,大多是南方人,北方人甚少,对掌权者来讲,这不是一个好兆头。
不得不说老爷子真是老谋深算,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关键。
明朝的历史上也确实因为这事出现过一场风波。
是在洪武三十年的时候。
这一年二月的会试放榜后,所录取的 51 名进士皆为南方人,北方考生认为结果不公平,其中必有蹊跷,于是引发了强烈不满。
他们纷纷指责主考官偏私南方人,甚至有的北方考生抓起石子、泥团砸向黄榜,随后还成群结队拥向礼部官衙,要求面见考官讨说法,引得朝堂震动。
最终还是老爷子派人进行调查后,亲自复核了考卷,将61个名额还给了北方士子,此事才得以平息。
这一事件史称“南北榜案”,也叫“春夏榜之争”。
老爷子眼光高远,可宋讷却没这个觉悟。
坦然道:“朝廷选才,要的就是公平,公正,北方的文化底蕴不如南方深厚,这是事实,北方的士子学问自然也就不如南方的士子了。”
“若是因为顾及北方士子的颜面而使朝廷的科举有失公允,这一点恕臣难以从命。”
该说不说,在明朝立国之初,大多数官员还都是很有气节的,有自己的坚持和操守,谗言阿谀之辈甚少。
真正做到了:朝乾夕惕,为百姓之福祉不辞辛劳;宵衣旰食,谋一方之发展竭尽心力。
老爷子是不喜欢文人那一套,但对有操守有气节的读书人还是会高看一眼的。
见宋讷态度如此坚决,也不好再多说什么。
摆了摆手,无奈道:“行了,咱知道了,你回去吧!”
老爷子下起逐客令。
尽管知道老爷子有些不满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