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秀步出程府,心中已燃起了一股斗志。程磊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鼓舞,也让他更加坚信,正义的力量能够汇聚成河。接下来,他要继续走访名单上的其他前任官吏,争取更多的支持。
刘秀按照李通提供的地址,来到了前郡府主簿文钦的府邸。文钦府上不似程府那般宏伟,却也显得清雅别致。刘秀站在门外,深吸一口气,然后举手敲响了门环。
不一会儿,一位仆人打开了门,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刘秀:“阁下找谁?”
刘秀微微一笑,彬彬有礼地说:“在下舂陵刘秀,有要事求见文钦大人。”
仆人听后,点了点头,转身进去通报。文钦很快迎了出来,他身材瘦削,面容清癯,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子书卷气。
文钦打量着刘秀,眼中闪过一丝好奇:“刘公子,不知找我有何要事?”
刘秀随即被迎入府内,两人分宾主落座。刘秀环顾四周,只见文钦府上的布置简朴而充满书香,墙上挂着几幅字画,桌上摆放着几卷竹简,显然是个爱书之人。
刘秀开门见山,直接表明了来意:“文大人,实不相瞒,我此次前来,是想邀请您参与一场关乎宛城未来的行动。”
文钦眉头微挑,显然被勾起了兴趣:“宛城未来?刘公子请说详细些。”
刘秀便将新莽朝政的腐败、百姓的苦难以及即将举行的游行示威计划详细地向文钦阐述。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现状的深刻不满,以及对未来的热切期望。
文钦听着刘秀的叙述,时而点头,时而沉思,显然在心中权衡着刘秀的话。他作为一个有识之士,自然对新莽的暴政有所耳闻,也对宛城的未来充满了忧虑。
见刘秀讲完,文钦看着刘秀道:“刘公子,民间有一童谣,不知是否听过?”
“篡汉谁?蛇头威。民苦难,思汉归。可是这首?”刘秀问。
文钦郑重地点了点头:“正是这首童谣。它在民间广为流传,道出了百姓的心声。”
文钦接着叹了口气,眼中闪过一丝忧虑:“这首童谣虽简单,却深刻揭示了王莽篡汉后的混乱局面。百姓们渴望恢复汉室,过上安稳的日子。”
刘秀认真地看着文钦:“文大人,这童谣正是民心所向的体现。我们正想举办一场游行示威,正是要唤起更多人的共鸣,让宛城乃至整个天下,都能感受到这种渴望。”
文钦沉吟片刻,然后坚定地说:“刘公子,你说得对。我虽一介书生,但也知大义所在。我愿意加入你们的行动,为恢复汉室的荣光尽一份力。”
刘秀听后,心中一喜,他能感受到文钦话语中的真诚与决心:“文大人,有您加入,我们的行动必将如虎添翼。”
文钦站起身,走到书架前,取下一卷竹简,递给刘秀:“这是我近年来对新莽政策的研究和思考,或许对你们的行动有所帮助。”
刘秀接过竹简,感受到它的分量,这不仅仅是一卷书简,更是文钦智慧与心血的结晶:“文大人,您的这份贡献,对我们来说无比珍贵。”
文钦微笑道:“刘公子,我们都是汉室的子民,为汉室的复兴尽一份力,是我辈的责任。希望我的这些浅见,能为你们的行动添砖加瓦。”
刘秀告别文钦,步出府邸,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激动。他知道,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,他们的行动将更加有力,宛城的未来也将更加光明。而那首童谣,也将继续在民间传唱,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正义而战。
很快,他就顺利完成了挑战,将六位前任官吏一一说服,他们的支持如同一股股暖流,汇聚成河。然而,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邓晨所承诺的烟花令却迟迟没有出现,这让刘秀的心情变得沉重。
他站在街角,望着郡府的方向,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焦虑。午时过半,太阳高悬,街道上的行人匆匆,但刘秀的心却如坠冰窖。他知道,没有烟花令,就意味着游行示威的计划可能是受到什么影响而有变化,宛城的未来也将因此变得扑朔迷离。
刘秀深吸一口气,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。他明白,现在不是焦虑的时候,必须保持冷静,寻找对策。他决定先回到邓晨的驻地,了解情况,同时,也要通知那些已经答应参与游行的人士,让他们做好随时行动的准备。
他加快了脚步,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,心中却在不断地思考着可能的原因。难道是邓晨那边出现了什么意外?还是计划本身就有所变动?每一个念头都如同一块石头,压在他的心头。
刘秀匆忙赶回驻地,立刻找到了邓晨,只见邓晨也是一脸凝重,显然有重大变故。
“二姐夫,情况如何?为何烟花令迟迟未发?”刘秀焦急地问。
邓晨摇了摇头,眉头紧锁:“我也正在想办法保护司隶校尉陈靖。”邓晨把上午南阳郡府例会上的事情讲了一遍。
邓晨沉思了片刻,然后说:“我们赶紧各自行动起来,你还是去李府,跟着他们继续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游行,信号不变,还是以烟花为令,从现在起一天之内待命,见到三颗烟花,立刻往郡府集结。”
刘秀心中虽然焦急,但听到邓晨的安排,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,展现出了领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