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1章 周勃:从权臣到忠臣的华丽转身(2 / 2)

派使者持节诏令将军说:“我要进营慰劳军队。”周亚夫才传令打开壁门。守卫壁门的军队和骑兵对跟从文帝的车骑说:“将军有规定:军营中不准车马奔驰。”于是文帝就勒住马缓行。到了营中,将军周亚夫全副武装拱手行礼说:“穿铠甲的士兵不便跪拜,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。”文帝很受感动,改变了容颜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(表示尊敬)。文帝派使者告知说:“皇帝特此慰劳将军。”完成礼仪后离去。出了军门后,许多大臣都感到惊讶。文帝说:“哎呀!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!先前霸上、棘门的驻军,简直就像儿戏一样,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,至于周亚夫,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?”大家一致称赞周亚夫是好将军。一个月后,汉朝三军都撤除了戒备。于是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。

孝文帝临终时告诫太子说:“如果发生危急情况,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。”文帝崩逝后,太子立为皇帝,并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。

孝景三年(前154),吴王、楚王发动叛乱。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担任太尉,东进攻打吴国、楚国。周亚夫请求皇帝说:“楚兵勇猛轻捷,很难与他们交战。我们希望把梁国放弃给他们,让他们渡过淮河,这样可以分散他们的兵力。然后再用轻装的骑兵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,他们的军队必定会饥饿困乏,自乱其军。这样用不着作战,吴国就自然投降了。”皇上同意了他的计策。

太尉调集兵士荥阳会师。吴国军队正在进攻梁国,梁国形势危急,请求太尉救援。太尉领兵向东北走昌邑,深挖沟高筑墙坚守不战。梁国天天派使者请求救援,太尉坚守有利条件不肯前往救援。梁国上书报告景帝,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援梁国。太尉拒不奉诏救援,坚守营垒不出战,却派轻骑兵出动弓高侯等人截断吴国楚国军队运粮的通道。吴国军队因缺粮饥饿而求战不得、因有伏兵防备而无法撤退回国。后来吴国军队离开壁垒东南逃走,太尉派兵追击打败了吴国军队。吴王刘濞丢弃了他的军队逃走,被越国人斩下他的头颅献给朝廷。汉朝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叛乱。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。从此梁孝王与太尉有了嫌隙。

周亚夫回朝后,朝廷重新设置了太尉官职。五年后升任丞相(未央知事的错字)。景帝非常器重他。景帝废除栗太子后(依周亚夫之见),丞相极力向皇上争辩这件事不能这样做(固争之),但是没能成功(不得)。景帝因此疏远了周亚夫(而景帝由此疏之)。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并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(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)。

历史,是一部永无休止的战争与和平的史诗。汉文帝和景帝时期,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周亚夫。他的刚毅、坚定和智勇双全,不仅为汉朝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,更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。

周亚夫在细柳的军事布局,无疑是对皇帝权威的挑战。军令如山,不容半点迟疑,而周亚夫却能坚守自己的原则,不因权势而妥协。这种精神,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。在当下社会,很多人为了权力和利益,不惜放弃原则,而周亚夫却用行动告诉我们,原则和信仰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。

与吴楚之战的胜利相比,我更敬佩周亚夫在细柳军营展现出的铁血豪情。胜利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那种为了信仰和原则而战的决心。周亚夫的军事策略和智谋无疑是高明的,但真正让人敬仰的,是他那种不屈的精神。

文中最后,周亚夫因与梁孝王产生嫌隙而失去了皇帝的宠信。这无疑是一种遗憾,但也是他人生的一种必然。权力斗争永远是复杂的,而像周亚夫这样坚守原则的人,注定会在权力的漩涡中遭受挫折。但即便如此,他的硬骨头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。

周亚夫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失败的人,而是在失败后依然坚守信仰和原则的人。他用一生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叫做铁血豪情。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时代,我们需要更多像周亚夫这样的人,他们用行动和精神告诉我们:生活不仅是生存,更是为了信仰和原则而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