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智者胜,刘邦与韩信的谋略对决(2 / 2)

彭越率领军队驻扎在梁地,往来困扰着楚军,使其断粮。田横去跟随彭越。项羽多次攻击彭越等,齐王信再次进攻楚国。项羽感到恐惧,便与汉王约定,中分天下,用鸿沟分割,鸿沟以西为汉地,鸿沟以东为楚地。项王回归汉王的父母妻子,军中欢呼万岁,然后离开。

项羽解散军队东归。汉王本想引导他西归,但在留侯、陈平的计策下,决定进兵追击项羽,到达阳夏南停军,与齐王信、建成侯彭越约好会师并一起攻击楚军。到了固陵,却没有会师。楚军攻击汉军,大败之。

汉王又回到壁垒内,深挖壕沟进行防守。根据张良的策略,韩信和彭越都来支援。刘贾进入楚地,围困寿春,汉王败在固陵后,派使者召集大司马周殷率领九江兵前来迎接武王,进行屠杀城父。随着刘贾、齐梁诸侯的大规模会合,他们在垓下举行会议。立武王布为淮南王。

这段历史故事讲述了汉王刘邦和项羽的斗争,以及韩信的角色。通过阅读,让人对刘邦和韩信的智谋和决策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两位主要角色的行动和策略展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灵活性和实力,以及他们对于目标的追求和决心。这段历史故事充满了战略和智慧的对决,令人叹为观止。

102、智者之争,刘邦与项羽的较量

五年后,刘邦与诸侯联军一起击败了楚军,在垓下与项羽决战。淮阴侯带领三十万大军,孔将军在左,费将军在右,皇帝在后面,绛侯和柴将军在皇帝的后方。项羽的军队只有十万。淮阴侯率先发起攻击,不利,于是撤退。孔将军和费将军发动攻击,楚军处于劣势,淮阴侯再次发起冲击,最终在垓下大获全胜。

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歌唱着楚国的曲调,认为汉王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,于是项羽败逃,导致楚军溃败。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到东城,斩首八万,随后征服了楚地。鲁国坚守不下,汉王带领诸侯军北上,在鲁国向老百姓展示项羽的头颅,鲁国终于投降。随后在谷城为项羽举行了国葬。回到定陶后,汉王突袭齐王的军队,夺取了他的军队。

正月,诸侯和将相们共同请求将刘邦尊为皇帝。刘邦说:“我听说帝王必须是贤者,不能空谈虚语,这与我所追求的并不相符,我不敢担当皇帝的位子。”群臣们都说:“大王是从微小中崛起,诛杀了暴君,平定了四方,有功者都得到了封地为王侯。大王如果不尊号,就会引起猜疑和不信任。我们愿以死守之。”刘邦三次推辞,无奈之下,说:“诸位必定认为这是对国家有利的,那就依你们的意愿吧。”甲午,刘邦登基为皇帝,位于泛水之阳。

皇帝说义帝没有后嗣。齐王韩信习得楚国的风俗,改封为楚王,都城设在下邳。立建成侯彭越为梁王,都城设在定陶。原来的韩王信继续担任韩王,都城设在阳翟。衡山王吴芮被迁封为长沙王,都城设在临湘。番君的将领梅鋗有功,随同进入武关,因此获得“德番君”的封号。淮南王布、燕王臧荼、赵王敖都保留原封不动。

天下安定。刘邦定都雒阳,诸侯都臣服于他。曾经与刘邦叛汉的临江王驩,被派卢绾、刘贾围困,不肯投降。几个月之后,他终于投降,被处决在雒阳。

五月,军队全部解散回家。关中的诸侯子弟恢复为十二岁的状态,归于原主,其他回归者则回到六岁,赡养他们一年。

刘邦在雒阳南宫设宴。刘邦说:“诸侯将相们不敢隐瞒我,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。我之所以有天下,是因为项氏失去了天下。项羽是因为仁慈和爱护人民而受到支持。然而,我让人攻城略地,所征服的地方我都分给了他们,与天下共享利益。而项羽嫉妒贤才、忌惮有能力的人,害怕有功劳的人,对贤者充满怀疑,战胜了却不给予功劳,得到土地却不让人分享利益,正是因为这样失去了天下。”

刘邦说:“你们知道其中一个原因,却不知道第二个原因。运筹帷幄之中,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,我不及子房(张良)。统治国家,安抚百姓,供给饷饟,不使粮食供应中断,我不及萧何。指挥百万大军,战必胜,攻必取,我不及韩信。这三个人都是英杰,我能够使用他们,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。项羽有范增为他所用,而不能发挥其作用,这就是他被我困住的原因。”

刘邦有意将都城设在雒阳,齐人刘敬提议说,留侯劝告刘邦进军关中,刘邦当天就动身,进入了关中。六月,天下大赦。